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冷链物流枢纽,近年来通过智能化升级与规范化管理,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冷链监控体系,有效保障了食品、药品等温敏产品的流通安全。以下是其操作要点:
一、智能化技术应用
1. 温湿度实时监控:在冷库、运输车辆及周转箱内安装物联网传感器,实现温度、湿度数据秒级采集,并通过5G网络同步至市级监管平台。
2. 智能预警系统:运用AI算法建立动态阈值模型,当监测值偏离设定范围时,自动触发三级预警机制(设备端警报、企业管理系统弹窗、监管平台备案)。
3. 溯源:每批次货物配备电子标签,运输轨迹、温度曲线等信息实时上链,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全生命周期数据。
二、标准化管理机制
1. 建立"双备案"制度:冷链企业需在出入库24小时前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备货物信息及运输计划,重点进口商品实施"首站赋码"管理。
2. 分级管控体系:根据产品风险等级(如冷冻畜禽肉、等)设定差异化的监控标准,高风险商品实行"专人专库+视频监控"管理。
3. 从业人员防护:执行"三证一码"准入制(健康证、接种证、核酸证明、行程码),工作区域设置智能体温监测门禁。
三、应急响应机制
1. 建立市级冷链应急调度中心,配置20支处置队伍,可在30分钟内响应突发断链事故。
2. 重点区域部署移动式应急冷库群,存储容量达5000吨,确保断链情况下货物安全转移。
3. 每季度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,模拟天气、设备故障等12类风险场景,2023年应急响应平均时效提升至18分钟。
该体系运行以来,天津市冷链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.6%以上,进口冷链食品新冠阳性检出率下降97%,为京津冀地区年均减少价值超12亿元的货损。通过政企数据互通平台,企业运营效率提升40%,监控成本降低25%,形成可的智慧冷链管理样板。